一年级语文《小池》知识点

2022年8月4日08:19:13一年级语文《小池》知识点已关闭评论


    《小池》是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文章,主要描写了小池周边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变化。你会整理一年级语文《小池》知识点吗?亲爱的读者,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一年级语文《小池》知识点,欢迎阅读!
    一年级语文《小池》知识点
    一年级语文《小池》原文
    小池(杨万里)
    泉眼无声惜细流,树阴照水爱晴柔。
    小荷才露尖尖角,早有蜻蜓立上头。
    一年级语文《小池》知识点
    注释:
    1.泉眼:泉水的出口。
    2.惜:吝惜。
    3.照水:映在水里。
    4.晴柔:晴天里柔和的风光。
    5.尖尖角:初出水端还没有舒展的荷叶尖端。
    6.上头:上面,顶端。为了押韵,“头”不读轻声。
    译文:
    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,树荫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。
    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,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。
    赏析:
    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,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、树荫、小荷、蜻蜓的描写,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、自然,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:泉眼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,仿佛十分珍惜那晶莹的泉水;绿树喜爱在晴天柔和的气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;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,早就有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。全诗从“小”处着眼,生动、细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动的富于生命和动态感的新景象,现在用来形容初露头角的新人,因为荷花的小花苞在整个池塘中显得那么的渺小,却已经有蜻蜓在上面停留,尖尖角可以看做是新生事物更可以看做是初生的年轻人,而蜻蜓就是赏识它们的角色。
    荷叶,未展开的荷叶小荷才露尖尖角,早有蜻蜓立上头。宋·杨万里《小池》[今译]小小的荷叶才露出尖尖的角儿,早有一只蜻蜓停歇在上面。[赏析]诗题“小池”全篇都在“小”字上做文章。诗词需有不同的题材与刚才,有的重大题材,须写出壮阔的境界、恢宏的气势;有的题材甚小,仅是生活中一个细节,但却能写出幽情逸趣。所以王国维说:“境界有大小,不以是而分优劣。”
    作者简介:
    杨万里,字廷秀,号诚斋,男,汉族。吉州吉水(今江西省吉水县)人。南宋杰出诗人,与尤袤、范成大、陆游合称南宋“中兴四大诗人”、“南宋四大家”。
    一年级语文《小池》教案
    一、看图激趣,导入课题
    1、看图引入
    今天,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副图画。小朋友们赶快瞪大你的小眼睛课件出示图片“池塘”图片
    问:你看到什么了?
    2、揭题“小池”
    (1)读题,注意读好“池”是翘舌音
    (2)随机识字: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“池”字?
    3、课题拓展:你喜欢这个小池吗?为什么?
    4、引导再次读题:那咱们就用喜欢的语气来读读课题
    二、欣赏图画,引学古诗(1、2两行)
    1、请小朋友猜一猜,这小池的水可能是从哪里来的?
    学生猜想完毕后,课件展示“细小的泉水从泉眼里流出来”
    小朋友猜想的都有可能,但是老师告诉你,这个池塘的水是从这个泉眼里(课件指着泉眼)流出来的。练读“泉眼”
    2、请仔细观察观察,泉眼的水是怎样流的?
    (1)同桌讨论
    (2)个别汇报
    教师作适当的引导细细听听,有声音吗?(引出无声)
    好好看看,泉水流出的样子?(引出惜细流)
    3、教学生字“惜”
    (1)指名读
    (2)谁能给他找找好朋友
    (3)看看图,读读诗,是谁舍不得谁呀?
    4、引导朗读第一行
    你能用上舍不得的语气读读吗?
    自由练读个别读齐读
    过渡:读得那么好,你瞧,太阳公公都放射出了柔和的阳光表扬你们了。(课件展示柔和的阳光)
    5、出示“晴柔”引导读准“柔”字
    6、课件展示“树阴”
    (1)你知道这是什么吗?学习生字“阴”
    (2)树阴在哪儿呢?对呀,它都映到水面上了!
    学习生字“照”(注意翘舌音),你在哪里见到过这个字?
    7、出示第二行古诗
    (1)个别读
    (2)学习生字“爱”
    ①个别读
    ②你能用它来说一句话吗?
    ③在这里,是谁喜欢晴天里柔和的阳光?
    (3)那你就带上高兴的心情,喜欢的语气读读吧!
    三、出示古诗,绘图体会(3、4两行)
    1、出示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,
    早有蜻蜓立上头。
    (1)自由读读这两句古诗(读正确)
    (2)指句读
    (3)电脑老师范读,请小朋友们在头脑中想象画图
    (4)指名反馈
    2、组织学生看诗画图(可以独立完成,也可找几个小伙伴合作完成)
    3、组织评画,在评议中随机教学生字“露”“立”
    “露”:(1)谁有好方法记住它?
    (2)你能给它找朋友吗?
    (3)借图体会意思“长出来了、冒出来了”
    “立”:(1)小晴蜓飞过来了,立在了荷叶上,你能给立换个词吗?
    (2)指名表演:谁会做做“立”的动作?
    (3)引导书写:仔细看看,怎样才能把它写漂亮?
    范写描红自由练习
    四、情感诵读,内化意境
    1、引导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赏读
    (1)自由练读(读出个性)
    (2)个别读(集体评议)
    (3)教师范读(牵引示范)
    (4)再次个别朗读(尝试品读)
    (5)同桌互读(扩大朗读训练面)
    (6)全班齐读(情感共鸣)
    2、组织背诵
    五、总结延伸,升华情感
    1、池塘了除了有清清的泉水,茂密的大树,嫩嫩的荷叶,可爱的小蜻蜓,还会有什么?
    2、换位体验,说话训练
    你就是只可爱的小晴蜓,你就是条活泼的小鱼儿,你就是这嫩嫩的荷叶……看到这美丽的景色,会说些什么?
    3、多可爱的小池!多美的小池呀!难怪大诗人杨万里看到后会情不自禁地写下这首古诗
    引读“杨万里”
    4、让我们用最美的声音来感谢一下杨叔叔齐读古诗
    板书设计:
    小池(杨万里)
    泉眼惜
    树阴爱
    小荷露
    蜻蜓立
    教学反思:
    其中《小池》一诗作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、树阴、小荷、蜻蜓的描写,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,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,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来引导学生学习这首古诗。
    一、以读为本,读通读熟。
    把课文读通,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并非易事。朱熹有言:“凡读书,须字字响亮。不可误一字,不可少一字,不可倒一字,不可牵强暗记,只是要多诵遍数,自然上口,久远不忘。”因此,在学习这首古诗的第一步就是要求把古诗多读几遍,读准字音,读通每一句。接着用课件展示本首古诗中要求认识的6个生字,采用带拼音读、打乱顺序读,去掉拼音读,个别读、领读等多种形式来读准字音后,再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古诗,把古诗读熟,读得琅琅上口。
    二、淡化诗意,品析诵读。
    学习古诗,除了要让学生读懂读好之外,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。这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很难的。新课程提出,要重视学生自己的体验,这是很正确的。读这首诗,小朋友看到的是什么呢?他们想到的是什么呢?这就是他们自己的体验,我们老师是无法替代的。让他们读一读,说一说,想一想,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。
    在学习《小池》这首古诗时,我就从两个大问题:你觉得这首古诗是描写哪个季节的,为什么?如果让你给这首诗配一幅图画,你会画些什么?让学生走进古诗,独立思考。是初夏还是盛夏?是荷叶还是荷花?在一个个新问题的萌芽到解答,孩子们的发现是有依有据的,从孩子们的一言一行一读中,我已充分感受到孩子们已被诗人把描绘的'一个泉眼、一道细流、一池树阴、几支小小的荷叶、一只小小的蜻蜓,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,而深深吸引。孩子们领略到了小池塘的自然风情,接受美的熏陶,这足已!
    古诗有“只可意会,不可言传”的意境美。面对天性好动的一年级小朋友,繁琐的讲解、过多的斟字酌句,只会适得其反。
    三、展开想象,深入诗意。
    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,孩子是富于想象的,发展孩子的想象就是在开发孩子的智慧宝藏。而语言又是妙不可言的,很多文字寓意深刻,特别是古诗,它留给学生许多想象的空间。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,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。
    在教学古诗《小池》时,我让学生反复诵读,重点指导学生读好最后一句“早有蜻蜓立上头。”教学生一字一顿,摇头晃脑地朗读,在抑扬顿挫中读出蜻蜓的可爱和俏皮。然后播放欢快的轻音乐,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朗诵诗歌,想象蜻蜓飞到荷叶上来干什么。有学生说:“蜻蜓飞累了,到荷叶上休息一会儿。”有学生说:“清晨,蜻蜓口渴了,飞到荷叶上喝点露珠解解渴。”有一个学生更有想象力,他说:“蜻蜓在空中飞呀飞,它看见新长出来的荷叶一个人太寂寞了,飞下来和它交个朋友,聊聊天。”多么富有诗意的语言,也只有天真的孩子才有如此的美妙的想象。
    新课程标准指出:“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,为他们的终身学习、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”,古诗的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,使学生终生受益。“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,他们有思想,有感情,有独立的人格,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体。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和巨大潜能。”因此,古诗的教学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,让学生自主探究,自主体验。